州虽富,却无战马,朝廷背靠凉州,若能收凉州士马为己用,未必无一战之力。陛下有自强之意,天下方不敢轻视朝廷,大汉方有中兴之机。若一味示弱,人人以为朝廷可欺,争相与孙策交易,幽并凉之良马会聚于东南,朝廷岂有幸存之理?”
天子沉吟良久。“令君所言甚是,上兵伐谋,举国争势,三面合围,力虽有不足,势足以屈人。纵使唤不胜,闭关自守,亦不失高祖奠基之业,可保炎汉之火不灭,总比做傀儡强。”他抬起头,目光炯炯地看着荀彧。“凉州出名将,凉州三明威震天下。皇甫规、张奂有清名于世,子弟皆为朝廷效力,段颎却误入歧途,名声受污,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是不是该有所提拔,以示朝廷忘过记善之意?我听说贾诩与段颎同为姑臧人,曾托段颎之名而脱身,若能因此说服贾诩,则并州亦可为朝廷所有。”
荀彧略作思索,颌首赞道:“臣以为陛下此言可用。不过为段颎正名之前,不妨先为董卓正名。”
“为董卓正名?”
“是的。陛下还记得李儒写过的那篇文章吗?”
天子点点头。他当然记得。那篇文章已经在长安传得人人皆知,引起了轩然大波,王允因此卧床不起,再也没有公开露过面。只不过朝中党人势力不小,李儒又是依附董卓的小人,所以明知李儒所说都是事实也没有人会公开赞同李儒的说法,更谈不上为董卓翻案。现在荀彧提出这一点,的确需要勇气,也是机会到了。袁绍战败,王允身死,党人势力受到重创,没多少人敢站出来强行阻挠。
“贾诩也曾是董卓故吏,牛辅是董卓的女婿,董越是董卓的从子,胡轸等人皆是董卓旧部,如果朝廷肯为董卓正名,他们必然感激朝廷。”
“可是临洮董家被皇甫太尉灭了门。”
荀彧不以为然。“这是报应,董卓动辄杀人灭门,这是上苍对他的报应。朝廷为董卓正名,并非说他无过,即使是李儒的文章也不敢这么说,只是记取董卓之功,予以安抚之意。牛辅、董越皆是苟且之辈,只顾自己的富贵,何曾有为董卓报仇的勇气。他们降了,贾诩独木难支,再为段颎正名,他自然不会拒绝。否则就算他有意,也会顾忌牛辅、董越等人,不敢有所表示。”
天子连连点头,笑道:“还是令君考虑周全。就依令君的建议去做。如果贾诩等人也能与朝廷共进退,则孙策欲取良马就更难了。”他转了转眼睛,又道:“令君,讨平凉州,当以何人为将?”
荀彧打量着天子,苦笑道:“陛下心中已有人选,又何必再考校臣?”
天子有点不好意思,难得地露出几分羞涩。“那……令君以为可行否?”
“陛下,这不是可行不可行的事,而是势在必行。高祖、光武取天下,皆身当锋矢,陛下欲中兴大汉,又岂能例外。臣不会阻止陛下,臣只是希望陛下不要争于求成,更不要以万乘之尊逞匹夫之勇。大汉中兴,需要的是有知人善任,敢于担当的英主,而不是冲锋陷阵的勇士。”
天子若有所思,微微颌首。“令君放心,朝廷有温侯这样的骑将,我又何必身自挑战。”
荀彧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躬身而拜。“如此,则天下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