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毕竟有限,朝廷有大义在手,又有幽并凉的士马和益州的财富,万一脑子一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凡事有备无患,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尤其是军队,这时候不能乱。
“你看着处理吧,有什么需要,及时跟我说。”
袁权有些迟疑。“事……倒是有一件,就是不知道合不合适。”
“能让你这么为难,看来不是一件小事。”孙策笑出声来。“你自己先想好,觉得适合就说,觉得不合适就暂时不要说,等到合适的时候再说。”孙策看向远处。“高柔很快就到。”
袁权考虑了一下,站了起来。“反正也不急,我再考虑一下吧。”
孙策斜睨了她一眼,笑而不语。袁权翻了个白眼,转身下去了。看着她一步步地下了山,孙策暗自叹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执念,聪明如袁权也无法避免。大概是感觉到孙策的目光,袁权走得非常稳重,除了裙摆,身体的其他部分纹丝不动。但即使如此,她的成熟风情还是和夏日的阳光一样灿烂。
二十三岁,正是女人最美的时候。
看着袁权消失在树荫中,孙策转身叫来诸葛亮。“孔明,你对浮屠之说了解多少?”
“略知一二。”
“说来听听。”
“浮屠之说略近黄老,主旨也是讲清静无为,止欲去杀,其修行之法也近乎方术,区别并不大。只是他们要求更严,要想修成大道,最好是离群索居,别妻去子,听说浮屠的神就是放弃了俗世的荣华富贵,出家修行十余年,最后才修得大道的。浮屠正式传入中原是孝明帝时,据说孝明帝梦见神人,有人说是西方之神,后来派人入天竺求法,带了一些经书回来,在洛阳建白马寺译经。这些经籍很玄妙,一般人不太能懂,只有一部《四十二章经》比较浅显,和《孝经》相似,信浮屠的人大多读那部经文。”
“你读过吗?”
“读过。”诸葛亮顿了顿,又道:“我不太赞同这些浮屠教义,尤其是见过笮融行事后。”
“为什么?”
“其一,这些浮屠教义太过无为,比老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合圣人中庸之道。其二,浮屠教义玄远,但百姓愚昧,大多不能识其妙,他们之所以信浮屠,只不过生逢乱世,生死无常,求个安慰。人穷呼天,世乱敬鬼,这是人之常情,有安抚之功,却无补于世事,黄巾之事即是前车之鉴。况且笮融能大行其道也不是靠教义,而是靠设酒饭,复力役,虚耗钱粮,更别说耗费重金,造浮屠之寺,劳民伤财,其祸烈于穷兵黩武、战事灾疫,为政者不可不防。”
孙策兴趣大增。诸葛亮的看法和他很接近,他对佛教最大的反感就是劳民伤财,大量的民脂民膏投入佛寺、造像之类的事,大量的人口成为不纳税、不服役的化外之民,国家财赋空虚,户口不足。佛教就是一个无底洞,一旦流行开来,有多少人力、物力都填不满那个坑。作为哲学了解研究,他不反对,作为一个世俗实体,他绝不允许。
“那你说说,如何才能禁止?”
诸葛亮摇摇头。“将军,堵不如疏,纵使有诸多不足,浮屠之说也有安抚之用,断然禁止不太可能,不如取其义理,聊备一说,譬如诸子,学者研究即可,推行则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