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争吵和口水,看得来观摩的刘和、马云禄目瞪口呆,大开眼界。
方案确定以后,孙策命孟建去兖州与曹昂进行磋商,自己扬帆起程,赶往青州。
——
昌邑,刺史府。
陈宫靠在栏杆上,闭着眼睛养神,一个相貌清秀的婢女站在一旁,手里捧着一本诗集正在诵读,声音抑扬顿挫,轻脆悦耳,宛若玉磬。另一个侍女手执纨扇轻轻的扇着,将一阵阵带着体香的微风扇向陈宫。走廊尽处,一个小童正在准备酒菜,以供陈宫享受。他轻手轻脚,竟可能不发出一点声音,以免影响了陈宫听人吟诗。
陈宫很惬意,嘴角不时微挑,对诗句做一些点评。
春末夏初,正是最好的时光,陈宫对此很满意。至少当下如此。
楼梯一阵轻响,一个少年出现在楼梯口,见此情景,连忙停住脚步。读诗的婢女看见,停顿了一下。陈宫眉头轻挑,睁开了眼睛,见是丁仪,便挥了挥手,示意婢女们退下。丁仪是丁冲之子,丁夫人的族人,今年刚到曹昂身边做事,为人聪颖,很得曹昂欢喜。
“先生。”丁仪未语先笑,恭敬地向陈宫行礼。
“什么事?”陈宫微微颌首。“又有什么礼仪上的事?”曹昂正准备迎娶孙尚英,情况特殊,曹操不在身边,他有很多事都不懂,一有问题就要来请教陈宫。
“不是,是吴侯的使者来了,使君请先生过去议事。”
听说是孙策的使者,陈宫不敢大意,连忙起身,随着丁仪下楼。他一边走一边问,丁仪说使者是一个年轻人,叫孟建,字公威,汝南人,据他自己说是军谋处的,奉孙策之命从东海赶来,有要事和曹昂商量,还特地声明要陈宫在场,说这是孙策交待的。
陈宫颇有几分自得,看来孙策也知道他对曹昂的影响力。他脚下快了三分,随着丁仪来到正堂。曹昂正与孟建说话,见陈宫进来,两人同时起身相迎。陈宫很客气,和孟建寒喧了几句。曹昂递过来一封信,陈宫接过,一边入座一边展开阅读,只看了不到一页,他就惊讶地抬起头,直勾勾地盯着孟建。
“此事当真?”
孟建含笑欠身。“千真万确。”
陈宫喜形于色,却没有急着发表意见。他知道自己的短处,也清楚孙策有多精明,不可能无缘无故的给他们好处,如果一时情急,说错了话,对名声不利。他刚刚将书信看完,曹昂又递过来一卷更厚的,陈宫接过一看,原本是实施方案细节,不禁赞了一声。
“早就听说君侯有军谋处襄助,做事细致入微,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份方案中想必也有公威的心血吧,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二?”
“敢不从命。”孟建很客气地行了一礼,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孙策巡行到东海,袁谭的主簿耿苞以经商的身份求见,想要代理荆州的纸,用于印书,郭嘉与他见面之后,了解到冀州的情况,决定将计就计,救助汝颍系,并将这个机会让给曹昂,以便曹昂能从这些生意中获取一定的利益。
孟建就是汝南人,虽然没有直系亲属在冀州,却有故旧。他说的话天然就有说服力,况且他也没有掩饰之意,如实道来,合情合理,只有智力正常的人都清楚这是一件对曹昂有利的事,甚至可以说是孙策给曹昂这个准妹夫的好处,完全没有理由拒绝。孟建说完,卫臻、鲍勋等人就喜笑颜开。
兖州荒残,曹昂养兵的费用都捉襟见肘,正在为钱发愁。卫臻不久前去见孙策,得知孙策裁减州境驻军,曹昂已经松了一口气,现在又给曹昂一个挣钱的机会,真是没话说。这件事如果真谈成了,不仅曹昂得利,兖州世家也能得利,他们这些官员也能多发一点奖金,可谓是人人受益。
陈宫毕竟老成些,他没有急着发表意见,只是建议曹昂请毛玠、王彧等人来商量。他们负责具体事务,更清楚其中的利弊。事是好事,但能不能做好却很难说,涉及到利益的事最容易出问题,为了利益铤而走险的人太多了。汝颍人根基深厚,就算是孙策也没能将他们连根拔起,曹昂就更没这把握了。
时间不长,毛玠、王彧等人先后来到,认真研究了方案之后,认为这个计划很周密,虽然执行起来的确有一些难度,利益却是很明显的,没有道理不接受。经过这么长的时间,陈宫也有足够的时间琢磨,没发现什么问题,建议曹昂接受这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