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妓答允,就地行事,举人忽意起,趁黑伸手抚其下体。”
三人继续笑而不语。
“然举人忽触一物惊道,汝乃男儿身?”
这神转折,令三人惊得说不出话。
王家屏笑了笑道:“妓却低声道,方才想溺,今思便尔。”
说完林延潮三人直呼,王家屏这笑话实在是口味太重了。
独王家屏哈哈大笑,满意地看着三人反应。林延潮心想真不愧是历史上疑似‘金瓶梅’的作者。
正待这时,门外有人敲门道:“林中允在吗?”
门开后吕中书入内,然后知会林延潮参加廷议之事。
听到廷议二字,林延潮心底不由惊奇,我竟可以参加廷议了。
要知道大明朝议政从高至低,分别是朝议,廷议,部议。
朝议:皇帝亲自莅临,与大臣议政的集议,在朝议上决定国家大事,这也是从秦以来,一直延续至明前期的国家议政会议。不过这一制度到明后期,朝议已是流于形式。
部议,则是六部按部言事,一事召一部廷臣,由该部尚书,侍郎,给事中,甚至郎中,员外郎,主事列席,有时也指定几个部院联议。部议级别相对比较低,主持也是该部尚书,集议后由该部尚书就所议之事,领衔上奏。
最后则是廷议,廷议初期皇帝都有参与,但后期皇帝就不插手,全部交给廷臣集议。集议后的结果,再禀告给天子,让天子定夺。
廷议的议事级别在于部议之上,而且与议人员不定,不限定部院范围,在廷议前会专门指定廷臣参与集议。而廷议决定之事,皇帝一般不会反对,通过率在百分之九十。
所以廷议已经取代了朝议,成为明朝文官辅政的最高会议,也就说传说中,一席话可以决定国家大事,天下无数人命运的集议。
与廷议可以比较参考的,就是廷推。
所以听到吕中书说,朝廷指定自己参加廷议时,林延潮心底惊讶之情,也是难以形容。因为自己的资历,明显不够啊,而且自己也不是部院大臣,身为一名词臣,是没有资格对朝廷大事指手画脚的。
待吕中书说礼部奏章时,林延潮才恍然,原来是‘文教’这件事。
于是林延潮随吕中书来至文渊阁。过了片刻后,林延潮得见张四维。
几月不见,张四维亦是愈发阴沉。
内阁三位大学士,各有不同。
官员见张居正时,望之令人惧,颤栗不敢答。见申时行时,则是觉得可亲,如敦厚长者。
至于张四维,官员们私下不好说。
就林延潮看去,觉得有几分阴柔。这阴柔并不是贬义词,只是觉得这位阁老有些与众不同。
其一就是不怕热,以前林延潮在内阁当值时正值酷暑。
官员们都脱去公服,打赤膊办公,但张四维却不同,身上的公服,穿得一丝不苟,整整齐齐的,闷在文渊阁公事房里办公,一坐一下午。
其二就是不好亲近,平素不理普通官员,也难得见他有几分笑容。
其三就是才干,在张四维手下历事。林延潮深知张四维处事之能,虽说张居正没有放权给他,但无论大小事经张四维之手,都是井井有条的,他的能力文渊阁上下都有目共睹,甚至有种‘智多近乎妖’的感觉。
所以若是张居正退下来,由张四维接任首辅,林延潮不敢说变法改革能不能继续下去,但至少张四维主持下的内阁,可以平稳过渡,朝局不会乱。
林延潮也不由感叹,从翰林一步步混至大学士的这三位大学士,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见到林延潮,张四维搁下笔露出笑意:“宗海来了!”
人品不论,林延潮在张四维手下任事时,自己也是从他身上获益良多。
故而林延潮毕恭毕敬地道:“侍生见过中堂。”
“坐,”张四维点点头道,然后又对门外道:“上茶。”
林延潮称谢一声坐下。
阁吏退出门后,张四维拿着一封文书递给林延潮,然后道:“这是明日廷议所发的揭贴,你先看一看。”
廷议不同与部议,朝议,一般就事而论,而且由朝廷指定官员与议。参加廷议的官员,都会收到一封揭贴,揭贴里有廷议所论之事概述。照规矩,参加廷议的官员看了揭贴的内容后,不得与其他官员商议揭贴内容,以免官员事先串通。
不过现今廷议规矩没那么严,送上揭贴,也就让你在廷议前有个准备,免得到时手忙脚乱的。
林延潮读后正是自己在事功刊后提倡的‘振兴文教’之事,没料到竟提上了廷议的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