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尚县到轵邑的山路,命其为『尚公径』。”
“……”尚勋、寇正、尚阳三人惊讶地看着赵弘润。
无他,只是因为赵弘润看出了尚勋的顾虑。
整整一炷香工夫,屋内鸦雀无声。
良久,尚勋微吸一口气,正色说道:“盛情难却,肃王殿下已经如此厚待,老朽无以为报,愿携门生三人与乡邻百户迁居汾阴,至于老朽一门祖坟,就不劳贵军的将士看护了,我大魏的男儿,应在沙场上建功,岂能在塚旁徒耗岁月。山径也不必修,若乡邻皆迁至汾阴,这条山路也用不上了……至于这尚县……”
说到这里,尚勋的神情有些黯然,毕竟他也清楚,一旦尚县的人都搬迁到汾阴,这座山城必然被废弃。
而就在尚勋的时候,商水军的吕湛不知何时也来到了这里,正倚在门旁偷听,听到这里,他插嘴道:“殿下,要不这尚县就让我天门关用来驻军吧,末将以为这是个不错的据点。”
听闻此言,赵弘润请示尚勋道:“老丈意下如何?”
尚勋皱紧的眉头逐渐舒展:倘若天门关的商水军将尚县用来驻军,尚县自然能避免被废弃的命运,这让他大为欣慰。
随后,赵弘润又询问寇正的意思。
寇正看了赵弘润半响,最终只是点了点头:他的老师都认可了这件事,他还能说什么?
见此,赵弘润心中大喜。
欣喜之余,他也不禁有些得意。
正所谓君子可欺之以方,只要方法得当,并且坦言相告,似尚勋、寇正这等正人君子,其实是最容易说服的。
次日,尚勋将尚县的乡民聚集到府衙前的空地,将迁民的决定告诉了乡民。
在得知要搬迁到汾阴后,尚县的乡民虽有些念念不舍,但最终还是全部同意。
其中,那些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听说日后可以搬到大城居住,无比雀跃,口不择言地喊着『不用修路咯』这样的话,结果被气恼的尚勋用拐杖重重敲了几下。
当日,赵弘润与尚勋在商议后做出决定:由赵弘润先带着寇正、尚阳还有另外一名尚勋的门生前往汾阴,而尚勋则与诸乡民们收拾家当,随后前往汾阴。
期间,尽管尚勋竭力推辞,但赵弘润还是命天门关守将吕湛派五百兵护送。
次日,赵弘润亲笔写了一份书信,派人上奏大梁垂拱殿,在信中叙说此事,即将尚县几十户乡民迁至汾阴,且将尚县作为天门关的驻军据点。
不得不说,为了这种事上奏朝廷,实在是小题大做,毕竟尚县太小了,小到朝廷甚至都不知道轵邑北侧的太行山上,在犄角旮旯的山区中,居然还有这么一座山城。
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出于对尚县居民的尊重,否则对朝廷而言,多一座或少一座这样的土城,根本无关紧要。
要知道,尚县的居民这些年来居然都不曾纳税,可想而知这座山城的处境。
可能,就连距离最近的轵邑,该县县令以往都不清楚这附近还有一座山城。
在向朝廷通禀了此事后,赵弘润带着寇正、尚阳前往汾阴。
期间路过轵邑时,他派人将尚勋最后一位认可的门生『木子庸』接到了军中,这人也挺有意思,尚勋说此人在轵邑摆摊替人抄书、写信,结果鄢陵军的士卒们到了地方一瞧,这位尚勋的门生正在给一名大腹便便的富人算卦看相,唬地那名富人直喊神人。
“寇大人面色不渝,莫非是还在怪罪本王?”
在前往汾阴的途中,赵弘润见寇正面色不佳,虽开口问道。
寇正深深看了一眼赵弘润,摇了摇头道:“肃王殿下贵为王室贵胄,却仍能礼贤下士,寇某岂有埋怨之理?只是……”
“只是什么?”赵弘润好奇问道。
寇正闻言沉思了片刻,随即舒展双眉摇摇头说道:“不,没什么。……这样也好,自从老师的独子不慎坠亡于山涧后,尽管老师从未提起,但我等都知道他心中悲痛,我与尚阳、木子庸二人以及乡邻们筹划修那条山路,一来是为方便往返,二来,也是希望能平抚老师心中的遗憾……”说到这里,他转头望向赵弘润,问道:“肃王殿下果真欲辟用家师么?”
仿佛是看穿了寇正的心思,赵弘润笑着说道:“寇大人放心,本王会在汾阴出资盖一间书舍,让尚公出任舍长,教授汾阴的年幼孩童,让尚公无暇追思妻儿……”
赵弘润个自然明白,对于内心有创伤的人而言,最好的治愈方法就是让他忙得不可开交,无暇胡思乱想。
当初尚勋不也是因为这样,才教授乡邻孩童学业的么。
结果,教出了一位洪德十六年的金榜头名。
“善!”寇正感激地点了点头,随即看着赵弘润,郑重地拱手行礼:“多谢殿下!”
赵弘润微微一笑,并没有顺势提出招揽寇正的意思。
因为,只要寇正愿意出任汾阴县令一职,那么,他将不可避免地被打上肃王党的标签。
相信,寇正也明白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