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自请岭南
一系列任命由天子亲自下诏,首相附带中枢任命文书送达熙河路。
这时的种建中正在筹备扫荡湟州、廓州境内的青唐吐蕃,听闻官家调走了兰州知州王文郁和兰州推官钟傅,只得先暂停计划,让王厚进驻兰州暂时主政。
政事堂内范纯仁和苏辙也很快接到赵煦的文书,让他们拟定兰州知州、兰州推官的继任人选。
“官家这独断专行的作风越来越明显了,这可不是好事情啊!”苏辙心情有些沉重,自从赵煦从京兆府回来,他明显感觉到官家对诸多大臣的不满。
范纯仁这会倒是平静了许多,他早不是第一次拜相,之前多次努力希望能挽回一些他们元佑旧党的颓势,结果都是徒劳,现在他已经晓得这恐怕是变更宰执的前兆。
所以,他反而不如之前反应那么激烈。
“苏右丞,我们这是到了要出镇地方的时候了。”他一边从百官目录中筛选合适的兰州知州人选,一边平静的说道。
苏辙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官家兴许不是要独断专行,而是在表达对他们的强烈不满。
这反倒让他舒了一口气,只要不是往独君的路子上走,这执政官的地位和身份又算的了什么?何况他其实也早有出镇地方的打算。
“我看就让杨惟忠出任兰州知州如何?此人多年来都是番兵将领,对吐蕃、羌人都十分熟悉,熙河路要扫荡境内散乱的吐蕃人,他正好可以出力。”范纯仁看向苏辙。
苏辙心思不在这些上面,随口道:“范相公做主就是了。”
范纯仁闻言只是颔首也没说什么,然后他自个又敲定了兰州推官的人选,并亲自书写任命文书。
傍晚,政事堂散值时首相章惇才从福宁殿折回,他前去和赵煦商议宰执替换人选结果仍旧没有太大进展,曾布本身是较为适合的,他也一力推荐,但是被赵煦否决了。
其他如韩忠彦、范百禄、苏颂均未通过。
范纯仁、苏辙两人与章惇礼节性拱手行礼后,散值回家。
在出皇城的路上,两人各有心思一路基本沉默不语,将出皇城时,范纯仁突然冷不丁地说道:“我准备辞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职位,举荐李清臣担任。”
苏辙闻言略有些吃惊,他吃惊的不是范纯仁要辞相,而是要举荐李清臣。
范纯仁在熙宁年间极力反对新法的施行,是铁杆旧党,但在神宗皇帝驾崩,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司马光执政要尽废新法时,又是他极力反对,力主保留现状。
为此他还被当时报复心切的守旧大臣给赶出了朝堂。
然而,他的执政理念终究是所谓的维稳,恪守祖宗法制,此番居然要推举新党李清臣。
李清臣早年间担任过尚书左丞,也是王安石荆公新学的追随者,旧党执政后同章惇、吕惠卿一样均是被一贬再贬,此刻正挂名闲职,在大名府老家。
“为什么会是李清臣?”苏辙问道。
范纯仁叹了口气,“李清臣性格宽洪大度,不是拘泥于党争,报复旧怨的人,举荐他总比曾布、韩忠彦要强吧!再说,看章相公每日向官家进言的架势,怕是要重推新法,或者打击我等政见不和之人,李清臣返朝总能约束一二。”
苏辙闻言不由连连颔首,他们兄弟俩早年在京城结识的第一批好友中就有李清臣,他和李清臣昔日关系之要好就好比当初苏轼和章惇。
他十分清楚李清臣的为人确实如范纯仁所说。
只是如今,因政见不同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是物是人非。
两人出皇城后,范纯仁自回家去,苏辙却转向开封府衙,去寻他的哥哥苏轼。
苏轼就任开封府知府后十分忙碌,他一边结合赵煦提的一些的建议,一边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在尽力修改完善宋刑统。
同时,对一些积案、旧案也组织下属重新梳理。
开封府这片京畿地区光汴梁城至少都有人口百万,再加上周边的县乡,人口之多,事情之繁杂可以说是天下之最。
苏轼几乎要从鸡鸣忙到三更。
不过他本人却甘之如饴,这是他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的状态,为天下为社稷也为实现自我之价值竭尽全力。
苏辙来时,他还在掌灯总结这两日在律法施行中所发现的不合理之处。
“兄长,”苏辙远远喊了一声,见根本没动静,就走上去,说道:“兄长这般忙碌也不知该为你高兴还是担忧。”
苏轼这才抬起头来,“你先坐,等我一刻钟,我马上好。”
他说完却是没来由愣了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