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心悦诚服。
在赵煦处理开封府庶务的这几天,随着杨惟忠到任熙河路,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种建中正式开始由东向西扫荡不肯臣服的青唐部落。
他以王厚、杨惟忠为先锋率六千人先行,同时发布征讨阿里骨檄文,怒斥阿里骨是反复横跳、见利忘义的小人,既归附大宋却伙同党项人屡犯宋境,攻城略地。今奉天子诏令,发兵征讨,沿途诸民若是归降既往不咎,如果助纣为虐,王师刀下无冤魂。
缺少了西夏大军的策应、支援,青唐吐蕃基本是一触即溃,王厚与杨惟忠各率三千人,一日数十里追击吐蕃溃军。
种建中率大军在后方依照赵煦的吩咐采用恩威并施的举措,对归附的部族采取怀柔政策,妥善安置,对负隅顽抗的部族则重兵出击。
诸羌眼见不可匹敌,纷纷选择归附,不少吐蕃小部族也送来牛羊,表示愿意臣服。
短短数日时间,两万禁军所到之处威不可挡,青唐吐蕃领袖阿里骨眼见大势不可逆转,一面向西北退却一面遣使请罪求和,上书表示愿意内附。
如此战果,与熙河路禁军骁勇善战,种建中指挥有方固然有直接关系,但同时泾原路大战覆灭西夏大军主力的余威也对青唐吐蕃诸部有着极大的震慑作用。
青唐吐蕃部族有数十万众,精兵数万,真要像西夏全民皆兵,也能整出十万大军,然而面对种建中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
阿里骨本人甚至不敢跟种建中对阵,唯恐种建中像追击梁太后和李乾顺一般对他紧追不舍,只能说军威就是靠硬仗打出来的。
仁多保忠额外关注此战,因为他知道宋军在熙河路扫荡青唐吐蕃其实是为日后由兰州出兵切断他们党项人退往河西的道路作准备的,真到种建中出兵的那天,也就是大宋决意要覆灭他们夏国的时候。
宋军的摧枯拉朽和阿里骨的狼狈逃窜出乎他的意料,他以为总是要挣扎一番的。
“将军,你应该看出来了,我昔日所言并非是有意吹捧宋军。”吴卢看完战报,叹了口气,乃是再次规劝仁多保忠,“夏国气数已尽,若是早做打算,西南部族的儿郎们可免去一场血光之灾,他日在史书之上将军也不失为良臣择主而仕的典范。”
“宋军一路竟真的对诸族百姓秋毫不犯?”仁多保忠没有回答,反而问来呈报军情的心腹斥候。
年轻的党项勇士如实回答,“确实如此,大宋西军一改往日恶习,不仅同往常一般骁勇善战,还军纪森严很少有抢掠滥杀的事情。”
仁多保忠由此反而舒了口气,他让斥候退下,看向吴卢和日谷得。
“梁太后昏庸不听武烈皇帝(李元昊)遗言,选择割地辽国促和,须知契丹残暴,此举实乃自取灭亡。”仁多保忠慨然道:“我受西南各部族推举暂为首领,岂可将部族百姓置身水深火热之中?臣服契丹不如归附大宋此乃人所共知,今有良臣相劝,又有宋使在此,我便表明心迹,我愿举数十万众听从大宋天子调遣。”
吴卢长出一口气,“如此将军必名留青史,二爷也必被启用为番将,而非屈身于俘虏。”
仁多保忠话说的漂亮至极,但日谷得内心毫无波澜,他见过太多的背叛和算计,总之大义在这个时代不是没有,而是太少,说到底仁多保忠更多的还是为了自身部族和他本人的利益才不得已决定归附大宋。
而后续大宋对他的部族的安置,他本人的封官赏爵才是仁多保忠是否真心归附的根本。
他出使的使命是成了一大半,但是最关键的部分还需要双方的考量。
但这些并不妨碍日谷得说出一堆漂亮话,“仁多将军不愧是党项豪杰,日后若帮俺大宋收归河套平原、河西故地,便是获封郡公节度也许犹未可知呢!”
郡公节度对大宋的官员而言是高规格的封赏了,一般非有功劳的宰执或者帅臣很难有这等封赏。
仁多保忠当然知道这很难,但不妨碍他心情大悦,当即就让吴卢按照约定返回灵平寨,同时也让日谷得联系种师中,让种师中尽快禀告大宋天子。
另一边,吕嘉问和章楶相继返京,就是许将也被征召进京。
大宋内外局势都趋向万事俱备,接下来只需从容完成中枢班底的更换,一个高效统一的军政机构就可以正式运行。
于外再借助仁多保忠的归附意愿,对内开启整顿、改革,对外开始整军备战,河套、河西故地似乎离回归没有那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