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发生战争,而喀喇汗王朝北方真正的敌人回鹘也一直在他们频繁交战。
在辽国的默许之下,这些年来自蒙古高原的3万帐(一说30万帐)异教游牧部落(这些游牧部落主要是契丹人,以及尚未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大肆进入喀喇汗王朝的边境。
有了辽国的助阵,喀喇汗王朝在同回鹘的作战中已经越来越吃力。
宗教之间的剧烈冲突让他们和回鹘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喀喇汗王朝肯定是希望借大宋之手重创回鹘的,把邻居换成大宋这个宗主国也比回鹘和契丹强。
“西征之事,”赵煦沉吟了一下说道:“朝廷已经在讨论,不过还是不宜操之过急。这样,朕可以写一封诏书予你,你拿给种将军看,如果西域真有军情,你们可以联络种将军,他会酌情处理。”
伊普拉新登时大喜,“臣代喀喇汗军民谢过大官家。”
事实上,因为敦煌距离汴梁城太远,军情之是若是再事事奏报,什么事都耽误了,赵煦早就赋予了种建中便意行事的权利。
这时候说这些场面话,不过是在误导李常杰罢了。
而伊普拉新也是事先商议好的,苏颂早代表朝廷跟他有过沟通,宴席上都是逢场作戏。
喀喇汗王朝之后,交趾使臣李常杰立刻起身,拱手而言,“官家,臣这边也有事启奏。”
“李卿也尽管直言。”赵煦心里是有所准备的,如果没什么大事要办,李乾德怎么可能会派李常杰这种重臣来。
“官家,我交趾国主恳请官家赐姓赵氏。”李常杰不急不缓说道。
这番话一出,包括赵煦在内的君臣都有些意外。
李乾德的李和李乾顺的李是不一样的,李乾顺是祖上被李唐赠与的李姓,党项姓氏为嵬名。
而李乾德是本身就姓李,交趾李朝的开国君主李公蕴祖籍是福建路人氏,真要追溯考证的话,他们是泉州李淳安的后裔。
虽说如今李乾顺变成了赵乾顺,但早在太宗朝的时候,太宗皇帝就赐予西夏李氏国姓了,是他们不稀罕,短暂恢复嵬名姓氏后,还是以李唐的赐姓为荣,改称李氏。
现阶段形势比人强,赵乾顺不得不接受赵煦的赐姓。
可李乾德还远没到被迫接受赵姓的地步。
毕竟姓氏对汉人而言意味着祖宗传承,改姓氏就意味着背弃祖宗,李乾德这种地地道道的汉民主动背弃祖宗也是够狠的。
赵煦心里微微冷笑,李乾德此举虽然意外,但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就是为了示弱,而且在寻求法理上的庇护。
我已经如此恭顺臣服,你再讨伐我是不是就太过分了。
章惇等人也立刻就猜到了李乾德这以退为进的手段,但一时还真没有应对之策。
藩国请求宗主国赐姓在历代都是常见的形式,也是表示绝对臣服之意,朝廷没有道理拒绝,尤其是在这种多国使者都在的宴会场合。
否则引发的恶劣影响是不好估量的,毕竟已经伏低做小,还要被宗主国毒打,礼仪何在?信誉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