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青竹知道门主的意思,带着众弟子们各自去忙事,就当山丹丹暂时外出。
伯阳想起了首次见到山丹丹时的场景,也忽然想起与母亲分离居然已有近二十年!原本只是一颗赤子之心、只是想找到自己的母亲,于是听从元识的话西行前往昆仑虚;结果随着各种意外的发生,最后却变成了自己根本无法控制的目标。
从元识处得知,只要是通过虚空之门去往另外一个显域,可以随时进入母亲所在显域的任何一个时点,所以不必担心时间问题;作为醒者,已是不死之身,本不必要担心意外,但现在偏偏有了一个什么“灭魂令”,那自己的消失也并非无可能,与自己的母亲也可能永远无法再见面。
让一切圆满的俗念,只有一个办法来实现:保存当前显域、保存自己,进入虚空来自由跨域。
如此自由,似乎才有那么点意思。
“民以德治,无为甚于有为。”这句话是伯阳的新悟,或者叫“心悟”,源于对国家、政治以及一国之君的思考,更是基于对显域保持本色、打击暗域野心的根源性思考。
而且,“民以德治”这四个字,是伯阳对偶然获取的神书“德经”的领悟,而德经的副本,他早就安排山丹丹去往鲁国,去找寻一名木属性明显的天才儿童。
那儿童,叫孔丘。
山丹丹圆满完成了任务,伯阳本想让它跟着自己再次去鲁国,然而山丹丹不巧出事了。
伯阳并不急于修复山丹丹的形体存在,因为这位是跟随元祖的存在,没啥好担心。他现在最急迫的事情,就是去鲁国找寻那个得到德经的孩童。
这件事非常重要,因为伯阳摈弃了用武力战胜暗域的简单想法,他已经确定了治本而不是治标的方法,因为暗域之所以能够侵蚀显域生命的形体,是因为显域生命的三魂乃至七魄不够坚强,或者说,整个人类依然靠天发展,没有主动去构建一种叫做“文明”的强大体系。
这是史诗级的巨大进步,当时的伯阳并不知道。
他只是安顿好了南山的一些基本事务,然后朝辛文子要了一个符咒风筝,设定好了去处,任凭这风筝自己慢慢飞。
慢慢的旅程,是思考的时间。这段时间尤其重要。
一个秋意盎然的下午,伯阳到达了叫“巷党”的地方,看到了一个身材极为高大的少年。
孔丘从山丹丹那得知,五年后他会遇到一个叫做“老聃”的人,早已深深记住。
如今天色未晚,突然出现了一个人,期待了很久的孔丘忽然紧张起来,一反平日的冷静。
“你是孔丘?”伯阳问那个尚准备逃跑的高个子少年,原来孔丘并没有盲目相信山丹丹的话。
这很好,伯阳对孔丘的好感增加了很多。
“你可读过‘德经’?”伯阳问道。
“啊?德经啊,我当然读过,那,您就是老聃长辈?”孔丘终于确定了山丹丹曾经说过的事。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