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搭建班底(二)
“那要看官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如果是要持重老臣曾布、韩忠彦皆可用。”
孟皇后被太皇太后高滔滔带在身边培养多年,对一些大臣可说是知之甚详了,而她本人喜好读书也多有自己的见解。
曾布是大文豪曾巩的弟弟,熙宁年间被主政的王安石赏识,推荐给神宗皇帝,出任知制诰、三司使等关键职位。
知制诰是内制官,通常由翰林学士担任,负责皇帝直接由宫廷发出的诰谕。中书舍人则负责中书门下两省,也就是中枢所撰拟的诏敕,两者并称两制官。
至于三司使更是执掌国家财政收支,租赋及盐铁专卖事务。
这两个职位在熙宁变法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要职,由此可见,曾布其人也是变法主力,至少也是处于王安石、吕惠卿和章惇等变法派核心圈的。
韩忠彦相对曾布而言,履历相对就较为平淡了,他是名臣韩琦之子,仕途早期受父亲的庇护,仕途顺遂、春风得意,历任知瀛州、给事中、礼部尚书,还曾一度做到过枢密院事。
不过他不支持新党,也不明确反对旧党,后来给范纯仁等旧党外放到了地方。
“曾布善于理政,确实有些才干,我看过他的上奏文书,也曾考虑召他回朝,至于韩忠彦在朝中和地方均无亮眼政绩,为人倒是可称为忠厚长者。”
赵煦早前阅读的大量文书中曾布上书神宗皇帝,认为为政的根本有二,一是厉风俗二是择人才。其要点有八,劝农桑、理财赋、兴学校、审选举、责吏课、叙宗室、修武备、制远人。
厉风俗也就是敦厉风俗,厉通励,移风易俗的意思。
这些举措跟王安石的执政理念相合,赵煦也认为多有可取之处。
但是重用曾布,他也有自己的顾虑,曾布早年因为在市易法的推行上与王安石等新党核心有过较为激烈的冲突,吕惠卿担任参知政事时立刻就将曾布外贬地方。
如今章惇是首相,与辽国从新洽谈之后,他吩咐吕惠卿在河东路做的事,后面将要在大部分区域推行的。
冗员、冗兵和吏治的问题就要拿到朝政上来说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章惇、吕惠卿这种作风强硬、敢作敢为的官员。
大幅度的改制和革除积弊,怎么可能会没有阵痛呢?
如果这个时候曾布以一时的利弊来反对推行政策,那就是弊大于利了,还是那句话,政策施行是需要时间来反馈的,曾布当初反对市易法的初衷是想矫正不合理之处,但是选择的时机并不恰当。
赵煦就是因为这个事,才没有启用曾布。
事实上,真实的历史中曾布担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后因与首相章惇的执政理念不合,两人确实爆发了较为激烈的冲突和政治斗争,最终因哲宗去世,徽宗即位,他成功斗倒章惇。
他与后继者韩忠彦、蔡京也有十分激烈的党争。
赵煦毕竟是武侯转生,在选用执政人员上,还是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苏轼曾经就党争一事给他讲过一个笑话,三位被贬岭南烟瘴之地的官员在驿馆碰面,诉说被贬缘由,一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