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辽国暗中支持高昌回鹘,两国一直势均力敌,如果大宋西征塔里木盆地,他们愿意出兵协助。
今日遣使到达汴梁正是为商议此事。
两国使者抵达之后,赵煦没有立刻召见,而是先和宰执和近臣们讨论了一番。
因为两年前苏轼收集李圣天事迹,赵煦先入为主,对喀喇汗王朝印象不怎么好,他本人对极端宗教也并无好感,这加剧了他对喀喇汗王朝的负面印象。
不过,众宰执们没有这种先入为主的情绪,而是详细全面的剖析两国之间的关系。
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严格来说很像党项人和羌人,他们是漠北回鹘西迁到葱岭以西的其中一支,之后联合当时在中亚地区活动的其他民族和部落联盟,如样磨、葛逻禄等共同创建的一个地方政权。
而回鹘是之前的回纥,在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回纥首领奏请唐王室允许改“回纥”为“回鹘”,为使本族名称具有“回旋轻捷如鹘(一种勇猛灵活的大鸟)”的含义。
后来回鹘分裂,多支西迁,喀喇汗王朝的先祖是其中一支。
由于回鹘受汉文化影响极深,就算是后来喀喇汗王朝受中亚伊思兰教影响,摒弃佛教,立伊思兰教为国教,但其历代可汗仍称大宋朝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
除此之外,喀喇汗王朝的可汗还自称“桃花石汗”或“东方与秦之主”。
这其实是有说法的,桃花石在他们的语言中是中国之意,在喀喇汗王朝的大学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大词典》中解释,大秦是由桃花石(宋国,即宋朝)、契丹(辽朝)和喀喇汗国组成。
关于这些,后世也有研究证明。按回鹘语直译,“喀喇”本意为“黑色”“汗”即“可汗”,是古代漠北少数民族政权最高首领(君主、大王)的专称。
宋代汉文史料就曾将“喀喇汗”一词半音半义译为“黑汗”或“黑韩”王朝,这其实并不妥当。“喀喇”一词一旦引申为某种抽象理念时,就将被赋予伟大、广阔、最高、强有力等最具褒奖溢美的含义,如喀喇昆仑山,就从未译作“黑昆仑山”。
但当时的喀喇汗王朝接受这种翻译,这无疑是中原汉民族文化影响的结果。
中原文化很早就将自然方位与颜色相联系,提出东苍、南赤、西白、北玄之说,“玄”就是黑色。
古时天文学中北方七大星宿与道教中掌管北方之神都被称作“玄武”。与汉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接近的北方草原各部族,很早就接受了这种观念,同时又有发展,以自己所居的北方为最尊,故而对黑色也就最崇拜,他们使用的黑色战旗与服饰就是这种崇拜的反映。
也就是说喀喇汗王朝无论是文化上还是民族传承上其实都很亲近中原文化,在邦交上历来也尊崇大宋。
这点和于阗尉迟氏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只能说在宗教上他们过于排外了,对外战争手段有些凶残。
但是话说回来,真正的王者之师本就罕见,曹操还时常屠城,大宋西军也曾有嗜杀成性的黑历史,抛开宗教来说,战争那点真不好批驳什么。
赵煦听完这些倒是对喀喇汗王朝印象好了不少。
抱歉啊!今天事情多,这两张章赶的稀碎。